小兵将炸药包放错了位置,引爆后鬼子炮楼完好无损,团长看完惊喜
炸药包放错了位置,碉堡竟然毫发无损,这场爆破还能算成功吗?团长为何看了结果后却忍不住笑了起来?
误打误撞:小兵刘厥兰的第一次爆破故事要从山东说起。
1941年冬天,战火已经烧到山东腹地。
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团接到任务,要攻下一座鬼子改造的炮楼,里面藏着大批敌军,还封锁了重要的交通要道。
团长王凤麟布置了周密的作战计划,特别要求爆破连找到碉堡的薄弱点,一次性炸掉,让敌军措手不及。
展开剩余85%就在这紧张时刻,爆破连来了个新人,年仅十四岁的小兵刘厥兰。别看年纪小,胆子可不小。
他从小在矿区长大,对炸药的威力耳濡目染,还偷偷学会了自制炸药。刚入伍不久,他就被大家夸为“天生的爆破手”。
那天,刘厥兰肩扛着一个大炸药包,弓着腰,猫着步,悄无声息地潜入炮楼附近。他的任务是把炸药安放在炮楼的关键位置,直接摧毁敌军的防线。
然而,他绕着炮楼找了好几圈,愣是没找到团长之前说的那个“薄弱点”。
时间紧迫,敌人的枪口随时可能发现他。情急之下,他索性把炸药放在了炮楼的一角,心想着:“炸药威力够大,应该能把这碉堡撼个稀巴烂吧。”
刘厥兰迅速撤退。没多久,炮楼传来一声巨响,炸药引爆了。
引爆之后,碉堡居然没事?炸药炸开的那一刻,战场上硝烟弥漫。
等烟尘稍稍散去,大家举起望远镜一看,全都傻眼了——炮楼竟然还是完好无损!墙壁只是掉了些皮,甚至连个大窟窿都没留下。
团长王凤麟气得脸都绿了,冲着刚回来的刘厥兰大吼:“你干什么呢?!让你炸碉堡,你把炸药放哪儿了?!”
刘厥兰低着头,抿着嘴,声音小得像蚊子哼:“团长,我找不到那个薄弱点,实在没办法,就……就放在了墙根……”
团长听完这话,眉头皱得更深了。
他狠狠拍了一下桌子:“炸药不对地方,敌人还不知道要怎么笑话咱们呢!”话音未落,前线的战士急匆匆跑来报告:“团长,敌人的火力好像停了!鬼子全都没声了!”
“没声了?什么意思?”王凤麟愣住了。他赶紧带着几个警卫员,小心翼翼地摸到炮楼附近。
团长的发现:敌军竟然“倒”了?当他们推开炮楼门的那一刻,全场都惊呆了。
只见里面的鬼子横七竖八地倒了一地,有的还抱着头哀嚎,有的靠在墙角不停呕吐,整个碉堡像是经历了一场地震。再仔细一看,地上铺满了破碎的砖瓦和灰尘,显然是被刚才的爆破震得七荤八素。
原来,刘厥兰虽然没炸掉炮楼,但他放炸药的位置却意外产生了剧烈的震波。
炸药的威力透过坚固的墙体,像滚滚雷声一样,在密闭的空间里来回反射,直接把敌人震得晕头转向。没有一枪一弹,这些鬼子已经丧失了战斗力。
团长王凤麟看着眼前的一切,忍不住哈哈大笑:“臭小子,没想到你这个炸药还真有点门道!这碉堡虽然没炸塌,但这效果,比炸塌还管用!”
战场收获:从意外中悟出的新方法事后,王凤麟亲自勘查了爆破现场。他发现,刘厥兰误放炸药的位置其实非常巧妙。
虽然炸药的主要威力没有直接作用在墙体的薄弱处,但震波却成功地“攻击”了敌人的听觉和平衡感,这在密闭空间内比单纯的爆破更具威慑力。
回到营地后,王凤麟和参谋们连夜研究,总结出了一套全新的“震波爆破法”。
这种方法不是单纯为了摧毁敌人的建筑,而是为了通过震波瓦解敌人的战斗意志,达到不费一兵一卒就能缴获胜利的效果。更重要的是,这种方法还能留下活口,便于情报搜集。
果然,这一战的俘虏中,有几个鬼子军官。在审讯中,他们交代了不少重要情报,甚至透露了敌人的增援路线和作战计划。凭借这些情报,八路军后续几场战斗都大获全胜。
刘厥兰:从“小失误”到“大贡献”这次战斗之后,刘厥兰的名字在部队里传开了。虽然他的第一次爆破有点“不靠谱”,但这份“不靠谱”却歪打正着,帮助八路军摸索出了新的作战方式。战友们都笑着说他是“误打误撞的爆破奇才”。
从那以后,刘厥兰更加勤奋。无论是炸药的改进,还是爆破战术的研究,他都参与得格外积极。
几年后,这位从矿区走出来的少年,已经成长为八路军里顶尖的爆破专家,带领着部队在一场场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。
结语:一次意外的成功小僮想说,战争中的每一次战斗,都可能充满未知和意外。
刘厥兰的这次爆破,虽然一开始让人哭笑不得,但正是这份“无心插柳”,才开创了新的战斗方式。
后来,八路军多次利用“震波爆破法”打击敌军,在不少战斗中都收获了奇效。
有时候,所谓的失误,也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成功。
就像那句老话:“歪打正着,有时候更有奇效。”
发布于:广东省下一篇:没有了